天天日报丨少三1昭烈刘备豪勇张飞锦衣马超选哪个

来源:观察者 2023-06-01 14:35:15

1、少三1昭烈刘备豪勇张飞锦衣马超选哪个

选昭烈刘备,因为虽然刘备不怎么英勇,但他作为三国鼎立的一方,纵横捭阖,一路走来相当不易,但依然能称帝,成为了昭烈皇帝。豪勇张飞和锦衣马超虽然英雄盖世,但却是刘备手下的战将,不能和照烈刘备平起平坐,也只能俯首称臣,这是选昭烈刘备的原因!

2、刘备一直说是中山靖王之后,会不会有假?一直没有人核实吗


(资料图)

刘备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。

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
据三国志记载,其祖刘弘为东郡范令,其父但在刘备少时已逝。

刘备便与母亲以卖草鞋、草席为生。

175年(15岁),其母便叫他外出求学,与同宗刘德然加入东汉末大儒卢植门下求学,与公孙瓒同门、并与其结为好友。

刘德然父刘元起常资助刘备。刘元起妻骂:“各是一家,怎可时常帮助他呢!

”刘元起答:“我们宗族中有此孩儿,不是普通人啊。”

但刘备不喜欢读书,只喜欢穿着华美服饰,成天嬉犬游马、酣歌醉曲为乐。这就是保留了汉朝宗室贵族之风。

刘备平日沉默寡言,常以谦虚恭敬待人。

由于喜欢和豪杰游侠交往,许多年少者都趋附在他身边。

刘备喜欢结交豪侠,就是喜欢一些有名望,而且能够为民办事人交往。

众所周知,刘备祖上是西汉刘邦的后代,可是东汉是光武帝创造的,他本身是西汉的皇室远亲,自然不会特别厚待刘邦的后代。

以至刘备的父亲祖父官是越做越小,到了刘备这一代,基本没有什么政治资本可以吃。

都要靠贩卖草席为生。

历史记载,刘备家乡有几个大商人看到刘备这个样子,挺像贵族,然后给予刘备资金,其实是想在刘备身上投资,你想如果是个普通人会有商人巨富给他投资吗?刘备用这些钱招兵买马,扩充实力。

东汉末年,汉室衰微,大汉王朝迫切需要一面旗帜,表明还有皇室成员拥护,而不是孤立的。

刘备的出现解决了他们的必要之需,刘备雄心壮志,以匡扶即将倒下的汉室为己任,最起码刘备是这样说的。到了东汉末年,西汉初期皇室后裔很多都沦为普通百姓,没有什么官职俸禄了。

刘备是汉室宗亲应该没有问题,只不过当时汉末汉室宗亲也不值钱,皇帝老人家都没有权,普通宗室可能都沦落为普通百姓了。不过,刘备这个皇叔当的也不勉强,毕竟汉献帝亲口封赠,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啊。

以上就是我的观点。(参考部分历史资料)

(图来自网络,侵删)。

3、垂手过膝目能顾其耳写的是谁

是刘备。

《三国演义》描写刘备的句子:榜文行到涿县,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。那人不甚好读书;性宽和,寡言语,喜怒不形于色;素有大志,专好结交天下豪杰;生得身长七尺五寸,两耳垂肩,双手过膝,目能自顾其耳,面如冠玉,唇若涂脂。

刘备(161年-223年6月10日),字玄德,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(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)人,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,谥号昭烈皇帝,史家又称为先主。

4、宜城亭侯的意思

在汉末三国时期,侯爵主要分为县侯、乡侯、亭侯、几个档次。

县侯:最⾼级别的侯爵,如袁绍被封为邺侯。⾷⾢过万户者⼜俗称万户侯。

乡侯:乡是县下⼀级的⾏政单位,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。

亭侯:亭是乡下⼀级的⾏政单位,刘邦就曾任过亭长。亭侯是以⼀亭或数亭为⾷⾢,如关⽻为汉寿亭侯(汉寿为亭名)。

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,曹操封刘备为镇东将军,封宜城亭侯。

5、武烈谥号

谥法有很多种版本,按照《逸周书,谥法解》的说法,烈属于上谥,“有功安民曰烈;秉德遵业曰烈;圣功广大曰烈;海外有截曰烈;业成无兢曰烈;光有大功曰烈;戎业有光曰烈;刚正曰烈;宏济生民曰烈;庄以临下曰烈”,简单说,谥号为“烈”的人(谥号并非只有帝王才有,诸侯、有地位功业的大臣都可以有,甚至还有“文中子”(隋朝人王通)这样的“私谥”)应该在其一生有文、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,或者为扩大海外影响作出巨大贡献,或者对民生有巨大帮助,或至少在仪表风度上给属下留下深刻印象,等等。

“烈”在古代汉语中最初的意思,是“业”的通假字,“事业、功业”最初也写作“事烈、功烈”,因此谥为“烈”的人一般都要求功业不凡。比如战国时的赵烈侯(赵籍),是赵从晋国家臣升格为诸侯的关键人物,在位期间开疆拓土、保境安民,打败劲敌中山国,并将都城从行动不便的中牟,迁到了易于进取的邯郸,从此奠定了赵国作为战国强国的基础;韩烈侯韩取在位期间国势强盛,屡屡战胜郑国,为最终灭郑迁都定下基调;楚考烈王熊在位期间攻灭鲁国,让一度因白起入郢趋于没落的楚国为之一振……汉朝卫青谥号为“长平烈侯”,他本人是善终,这个“烈”同样是“功业”之意。

进入帝王时代,“烈”最初的含义没有什么变化,因此最初获得这个谥号的不论是否皇帝,基本上都是赞美其文治武功的原始意义,如刘备谥号汉昭烈皇帝,这个“烈”就是歌颂其“恢复汉统”的“功业”,而不是讽刺其在夷陵之战中碰得头破血流然后活活气死“变成烈士”.。

但到了唐宋以后,“烈”在公众眼中的意思逐渐和“业”分离,而带有“壮烈”之类“牺牲性含义”,虽然仍然是美好的意思但终究给人“不得善终”的异样感,因此自此以后谥号中通常只有一两个字的臣子虽然谥中“烈”仍然不少,但有此谥号的很多都是“烈士”,比如清代名将任举,因为在金川之役中英勇战死,谥“勇烈”,湘军、楚军将领滕家胜.、高连升、李佑厚分别谥“武烈”、“勇烈”、“壮烈”,他们也无一例外是在战场上战死的。

明清两代帝王的谥号都很长,最长的努尔哈赤,谥号长达25个字,可以说但凡美谥几乎“一网打尽”,但偏偏“烈”却绝少出现:明代包括死后追尊的皇帝在内,有“烈”在谥号中的只有一个崇祯(南明弘光帝谥“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”,清顺治改谥“庄烈愍皇帝”),清朝则一个也没有,而崇祯恰是明清两代唯一一个无争议的“烈士皇帝”(明建文下落不明,南明几个皇帝不受官方承认)。

而在明以前,谥号中有“烈”的皇帝要多一些:

宋代帝王谥号有“烈”的有太宗(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)、神宗(初谥“英文烈武圣孝.”,后改“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”、“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”、“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”,四版都有“烈”字)、南宋理宗(建道备u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)四位,这四位都是善终,他们的“烈”都是“功业”本意,其中太宗灭宿敌北汉,神宗击败西夏,理宗“端平入洛”,联合蒙古消灭金朝,雪了靖康之耻。可见,宋代的“烈”遵循了谥法古意。

唐代帝王只有最后一任皇帝李柷谥号“昭宣光烈孝”有一个“烈”字,他不过是朱温傀儡,后被害死,其“烈”显然已是“烈士”之意,而非有何“功业”可言——事实上这个谥号也是消灭了朱温后梁政权、自称“恢复唐朝”的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给的。

五代十国帝王谥号有“烈”的,有后唐懿祖朱邪执宜(谥“昭烈”,追赠)、后蜀高祖孟知祥(谥“文武圣德英烈明孝”);

辽金帝王谥号有“烈”的,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(谥“大圣大明神烈天”)和他的皇后(述律平,临朝称制,谥“贞烈”)、金景祖完颜乌骨廼(追赠,谥“英烈惠桓”),金太宗完颜吴乞买(初谥“文烈”,改谥“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”)、德宗完颜宗幹(海陵王完颜亮生父,追尊并谥“宪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”,后金世宗追废为辽王,改谥“忠烈”),辽金两代谥号中有“烈”的帝王没有一个“烈士”;

西夏唯一谥号有“烈”的帝王是开国皇帝李元昊(谥“武烈”),他是被儿子谋杀的,勉强算“烈士”,但得到这个“烈”应该还是出于其继承父亲“西掠吐蕃健马,北收回鹘锐兵”战略并发扬光大,多次击败宋、辽军队并称帝一方的“丰功伟绩”。

南北朝和十六国时期谥号为“烈”的帝王有陈始兴王陈道谭(陈霸先长兄,追封,谥“昭烈”)、前凉张茂(前赵刘曜谥“威烈”)、张重华(东晋谥“敬烈”)、前秦世祖苻坚(后秦谥“壮烈天王”)、西燕肃宗慕容泓(谥“烈文”)、代王拓跋翳槐(谥“烈”)。这些人的情况比较复杂,其中陈道谭是在侯景之乱中为梁朝战死,苻坚是被追谥他的后秦姚苌所害,属于“烈士”,但他们同时也确有配得上“烈”谥法本意的事迹,而其他几位则并不是“烈士”。

除了这些帝王之外,谥号中有“烈”的还有大名鼎鼎的“安史之乱”始作俑者安禄山(谥号“大燕昭烈皇帝”),他是被儿子谋杀、诈称“被贼人所害”的,算不算“烈士”就不好说了。

综合来看,唐代以前帝王谥号一般只有一两个字,出于“概括主要事迹”的考虑,很少会把“烈”当成谥号,唐以后“烈”很容易被理解为“烈士”、“不得善终”,因此虽然谥号越来越长,但帝王谥“烈”的同样不多。

其实就算在谥号的发源地——东西周,“烈”也并非没有被滥用:东周烈王姬喜就没什么“功业”可言,东周威烈王姬午更是“三家分晋”的当事人。

关键词:

返回顶部